| 设为首页

2016年全国录音师培训计划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 2015-01-16 00:0:0 浏览次数:

本培训中心受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培训就业司委托,进行音响师及音响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工作,同时培训录音师与灯光师。本培训中心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单位的教授、专家授课。本中心具有各种模拟与数字音频教学设备及灯光、录音教学设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实际操作,讲授调扩音、录音及调光的实践经验和技巧。经过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证书及中国传媒大学结业证书。2016年录音师培训计划安排如下;
培训对象:具有中学以上学历,从事或有志于从事录音工作者
培训目标:结识著名专家教授,联系更多业内同行,学习并掌握录音和后期混音技术。
培训内容:
第一课录音概论
1. 声音的属性
2. 声音在厅堂的表现
3. 记录声音的工具
4. 传声器的种类
5. 传声器的各项指标
6. 声压级和输出电压的计量
7. 话放的作用,通道条的功能配置
8. 调音台的基本原理
9. 声卡的接口与各换口通道的实际电平标准
10. 电脑与录音软件
11. 软件通道的名称与功能
12. 插件效果器概述
13. 拾音方法,单声道与立体声
14. MS拾音方法及录音软件的记录和转换
15. 混音的过程
16. 录出音频的格式
17. 音乐类节目
18. 语音类节目
19. 环绕声类节目
20. 最终节目的主观评价
第二课录音室硬件的组成
1. 声学基础
2. 室内声学
3. 录音室(棚)的装修要求
4. 反射板与吸音板
5. 传声器的配备
6. 音频接口的选择与通道使用
7. 调音台与软件控制器
8. 硬件的连接与连接线的名称
9. 监听音箱的种类
10. 监听耳机与耳机分配器
11. 监听音箱控制器
12. 监听声压级的调整
13. 控制空房间的声学要求
14. 小型录音室
15. 中型录音室
16. 大型录音室
第三课音频导入的方法及电平调整
1. 电平级的概念
2. 0dB的由来与含义
3. 输入增益的计量
4. 输入通道口标准电平级与实际电平级的确认
5. 传声器接口的增益放大
6. 广电标准
7. -4.5dBu在+4通道中的电平表现
8. 20log与10log的计量
9. 模拟电平0dB与-20dB的关系
10. 调音台与计机音频接口的连接
11. 计算机音频工作站,作为纯效果器使用
12. 调音台作为音计机音频工作站,接口扩展作用
13. 硬件效果器与计算机音频工作站的连接
14. +4dBu的输入与-10dBv的输出
15. 0dBu输入与0dBu输出
16. 电平级与响度级的关系
第四课单声道与立体声拾音的方法
1. 传声器的各项技术指标
2. 传声器振膜上感受到的声波的各种分量
3. 指向性的各种图形的由来
4. 单声道单点传声器的拾音
5. 单声道多点传声器的拾音
6. 立体声拾音的基本方式
7. MS和XY拾音制式
8. 大小AB制的拾音制式
9. ORIF拾音制式
10. 人头拾音方式
11. 拾音距离
12. 传声器夹角
13. 立体声拾音角度
14. 关于立体声声像失真
15. 单声道与立体声的混合拾音
第五课录音的工作与思考
1. 启动录音系统
1) 录音软件的安装和设定
2) 声卡的启动程序的安装和设定
2. 传声器的选择和摆放
1) 电容传声器的拾音特点
2) 动圈传声器的拾音特点
3) 传声器与声源距离的设定
4) 传声器在设定时对声源的频率范围的拾取
5) 关于拾音的三种距离
a) 近距离与近讲效应
b) 中距离与频率的取舍
c) 远距离与声像的大小
6) 关于多只传声器拾音的串音问题
7) 关于立体声拾音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小AB——厅堂混响的拾取量
MS——声像定位的特殊处理
XY——拾音角度以及拾音距离
8) 单轨录音的音轨设定
9) 立体声录音的音轨设定
3. 实施录音时,与歌手或演奏员的交流问题
1) 对讲传声器的设定
a) 声卡通道
b) 调音与通道
c) 监听控制器通道
2) 当前演员或演奏音色与伴奏乐器音色的溶合问题
3) 调整传声器距离或高度来让音色靠近伴奏乐器音色
4) 传声器拾取音量的大小问题
5) 流行音乐中乐器和人声的声音拾取偏好
6) 红歌人声中乐器与人声的音色取舍
7) 民歌音乐及人声中,独奏式独唱音色的相容问题
第六课混音及后期制作的一般过程
1. 对演唱人声与伴奏音乐的节奏调整
2. 对演唱及演奏声源的音高调整
3. 将MS的三个轨道合并成立体声声道
4. 观察调音录制音频轨的频谱曲线
5. 使用滤波器对声源音轨的频率范围进行框定
6. 使用参量均衡器对人声或独奏器乐处理使声轨更具特色
7. 3种伴奏声轨和独奏声轨的频谱曲线使两个声音相互溶合
8. 使用失真压限和激励等效果器处理新录制的音轨使之更加具有特色
9. 失真效果器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要点
10. 重建声场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 演唱地点
2) 演出厅堂的大小及远近
3) 演出厅堂效果的干湿比
4) 演出厅堂及场所独唱(奏)以及伴奏音乐的相对位置
11. 多段压限器的运用
1) 分段的依据
2) 低频比及包络感
12. 动态音量包络线的设定
13. 最终作品的电平级及响度级
14. 母带处理的对象及目标
第七课效果器的使用
1. 效果处理器的种类
2. 效果处理器的工作范畴
3. 频率类效果器的概述
4. 频谱的特性
1) 主流波
2) 方波
3) 三角波
4) 锯齿波上
5) 锯齿波下
5. 振幅的定义
1) 电平与振幅的关系
2) 动态范围的定义
3) 改变动态范围的听觉影响
4) 不同振幅的音轨合成
5) 振幅的改变
6. 音色与谐波所指的对象
1) 音色的构成
2) 谐波的组合
3) 谐波的改变
4) 亮度,力度,厚度的意义及实现的途径
7. 的大音量小电平的实现目标与手段
第八课频率和均衡
1. 频率的个体表现与群体表现
2. 频率的上限与下限
3. 人耳可听声的频率与音乐乐音的频率
4. 倍频程 9段均衡
5. 2/3倍频程 15段均衡
6. 1/3倍频程 31段均衡
7. 参量均衡的各个参数的使用
8. 滤波器的使用
9. 峰形均衡器的使用
10. 搁架型均衡器的使用
11. 对应音乐的频率范围 低音C到小字4组的频率
12. 带宽与Q值 大三和的频率带宽
13. Q值的计算 大Q与小Q的关系
14. 固定频率 固定Q值的均衡器
15. 可变频率和可变Q值的均衡器
16. 均衡的手法
1) 美声 红歌
2) 民歌 戏曲
3) 流行 歌曲
17. 均衡的使用
1) 带宽控制
2) 高低频对比
3) 力度与亮度
第九课振幅的掌控
1. 振幅大小的表现——电平
2. 动态范围的表现——电平
3. 动态范围的控制——压限器
4. 减少电平的方法
1) 压限
2) 扩展
3) 噪声门
5. 压限器的工作原理
1) 阀值
2) 压限比
3) 启动时间
4) 恢复时间
5) 增益
6. 压限后音色的变化
7. 噪声门与压限的共同运用
8. 噪声门与压限与扩展的共同运用
9. 压限器的启动时间的不同对声轨力度的影响
10. 多段压限器在处理音轨后对音轨器最终的决定效果
11. 扩展器的运用范例
12. 所得的们混响的制作
第十课混响效果器
1. 时间类效果器在混音中的加载位置
2. 插入效果的干湿比例
3. 发送效果的干湿比例
4. 混响效果中预延时参数的运用
5. 关于BR的概念 BR=
6. BR的混响操作及注意事项
7. 混响时间的概念与大小音量的混响时间的差异
8. 硬件混响设备
9. 软件混响设备
10. 混响的种类
1) 声学混响室
2) 弹簧混响
3) 板混响
4) 数字混响
5) 卷积混响
11. 混响的应用
1) 重建声场
2) 非声场效果应用
12. 关于重建声场
1) 特定的真实空间
2) 通用的真实空间
3) 空间调整
4) 近场话筒补偿
5) 现场感
6) 宽度
7) 整体安排
8) 非真实空间
13. 非声场效果应用
1) 通过混响改变音色
2) 通过混响改变音质
3) 通过混响克服掩蔽效应
4) 通过混响进行对比
5) 场景转换
6) 混响的极值
7) 避免混响被掩蔽
8) 通过混响进行合成
9) 门混响
10) 反向混响
11) 再生混响
12) 动态混响系统
13) 卷积的创造力
14) 缺乏物理意义并不意味着没有创作价值
第十一课延时效果器
1. 延时的客观现象
2. 延时产生的各种条件
3. 调制的作用
4. 调制速度,调制宽度,调制形状
5. 长延时状况
6. 延时的计算
1) 通过感觉来确认
2) 通过计算来确认
7. 回声,延长音与拍音
8. 加重的概念与做法
9. 短延时的情况
1) 相长干涉与相消干涉
2) 我
3) 梳状滤波效应
4) 克服梳状滤波效应的方法
5) 镶边效果
10. 中等长度的延时
1) 声轨加倍
2) 合唱效果
11. 软件延时效果器的参数
第十二课激励器的原理与操作
1. 谐波的一般表现
2. 由正滤波到方波
3. 自然的方波与人造的方波
4. 激励频率点的选择
5. 高频激励与低频激励
6. 激励器的操作依据
7. 激励器的调整参数
8. 使用激励器的利与弊
9. 常见的软硬件激励器
第十三课歌曲录音实践
1. 接受任务
2. 准备工作
1) 传声器型号
2) 录音方式
3) 话放调整
4) 音频接口,电平调整
5) 录音软件
6) 硬件效果器和软件效果器
7) 监听音箱调定
8) 监听耳机调整
3. 录音实施
1) 与制作人的沟通
2) 与演唱(奏)者的沟通
3) 传声器位置的调整
4) 补录
4. 混音的步骤:
1) 节奏的修正
2) 音高的修正
3) 音轨频谱的了解
4) 滤波器与均衡器的使用
5) 失真效果与激励效果的运用
6) 声场重建
7) 关于声场的声像位置
8) 延时在混响前还是后
9) 多段压限器的使用
10) 自动包络线的使用
11) 导出音频文件
5. 工作成品的报价
第十四课语音类节目录制的一般方法
1. 语音类节目的范畴
1) 纯人声
2) 配乐类朗诵
3) 广播剧
2. 语音类节目的结构
1) 语音脚本
2) 配乐方案
3) 效果音方案
3. 语音类节目的人声录制及处理
4. 语音类节目的配乐编辑
5. 语音类节目的效果安排
6. 语音类节目的聆听
7. 语音类节目的制作解析
8. 人声的立体声拾取
9. 文字脚本的分段
10. 配乐音乐的编辑及选取
第十五课语音类节目制作的实际操作
1. 文字脚本的分段
2. 语音类节目人声的分段录入
3. 语音类节目人声的编辑方法
4. 立体声录音和单声道录音
5. 配乐的剪辑,不同音乐的连接
6. 效果声部分的插入及大小远近的调整
7. 带音效的配乐生成
8. 语音类节目人声的第二次录入
9. 混合各音轨时的各种方法
10. 符合广电标准的电平和声压级的操作
第十六课环绕声5.1节目制作方法
1. 单声道与多声道的种类
2. 5.1声道的解析
3. 聆听5.1声道音频作品
4. 5.1声道各声道的内容分析
5. 5.1声道各声道的制作技巧
6. 5.1声道的声场重建方法
7. 5.1声道中人声主声像的安排
8. 5.1声道中效果声声像的运动
9. 5.1声道的混合导出
10. DTS的编码方法
第十七课环绕声5.1声道的实操练习
1. 环绕声传声器的组合
2. 环绕声传声器所对应的音频通道
3. 低音通道的生成
4. 中置声道的处理方法
5. 效果声声像运动的练习
6. 手动声像位置和自动声像位置
7. 多轨环绕工程的导出格式
8. 现场环绕声扩声的探讨
9. 各种环绕方式的声道安排
10. 制作一个环绕声节目
第十八课理论部分总复习
1. 声音的属性
2. 电声的属性
3. 声转电的工具
4. 电声的处理方法
5. 音乐与人声的处理方法
6. MS拾音的具体方法
7. 频谱仪的使用方法
8. EQ使用的几个原则
9. Comp使用的几个原则
10. 混响器在重建声场中的作用
11. 延时器的使用方法
12. 小电平大音量的具体意义
刻录CD时的技术要求
颁发证书:经过培训考试合格者颁发中国传媒大学结业证书。
开课时间:(2016年 每期15天,全日制上课)
1月 10日—  1月 24日

3月10日——24日

4月6日——20日

5月4日——18日

6月13日——27日

7月11日——25日

8月8日——22日

10月9日——23日

11月14日——28日
收费标准:6000元。费用包括;教材费(2册)、培训费、场地费、设备费、管理费、中国传媒大学结业证书费。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报名须知:提前1个月报名,初、中、高级预交报名费1000元,(来培训时返还报名费,不来培训者不再返还报名费)。
这里有一流的专家教授、先进的教学设施与教学手段、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食宿条件,使你真正实现在一流高等学府学习的梦想 。欢迎来校参观咨询。
报到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中国传媒大学校内

12月16日——30日
  

上篇新闻:
下篇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